第十六章 我辈岂是蓬蒿人(1 / 2)

贞观帝师 石肆 2098 字 18天前

说来真巧,上午还想着是不是该找一个合适的由头,从书院里面退学出去做自己的事情了,还没有想到办法,考虑清楚,这到了下午,可就有一个同窗的学子收拾了书本行李,向自己的几位先生行了跪拜大礼,要离开书院了。书院里面一群的学子同窗将他围聚到了中间,不让他离开,质问他为何放着好好的圣贤书不读,那副痛心疾首苦苦规劝的模样,看得出来,这个学子平日里在书院之中很有人缘。这样的热闹不看白不看,正巧夏鸿升自己也起了想要从书院中退学的心思,就想要看看这位仁兄是为什么要退学了。冲出了学室,凑到人群近前,借着自己现下体型小的优势,从一众学子之间挤进了里面去,总算是见到了想要退学的那人,一看之下大为惊讶,不是旁人,正是那日里在书院中同白建之起争执,一众学子起哄着让他夏鸿升当众作诗一首的时候,除了徐齐贤之外仅有的那位替自己开口说话了的仁兄。夏鸿升并不认识他,但是这并不妨碍夏鸿升对他有所好感,当日里那些学生要么心中不服,希望看到夏鸿升出丑,要么唯恐天下不乱,纯粹起哄看热闹,却只有这一个人替他说了句话。对于不认识不熟悉的人,能够做到这样,也很不错了。

一大群人围着那个学子苦苦劝告,那个学子却是一脸的淡笑,一句反驳的话也不说,只是不停的拱手向劝诫自己的同窗鞠躬道谢,一看到此,夏鸿升就知道了,此人退学的主意已定,怕是这些学子们劝不回来了。周围的一众学子轮番上阵,那人好不容易等到了他们说话的空隙,方才很是恭敬的向周围鞠躬施了一礼,说道:“玄策谢过诸位同窗,诸位同窗皆是为了玄策着想,玄策哪能不知只是如今,玄策已然明了自己心中欲求之学为何,这便要动身前去求自己心中所欲之学问了,诸位同窗,当庆玄策总算是找到了自己的路子。玄策心意已决,诸位同窗不必再劝,今日别过,后会无期,诸君珍重”

玄策是王玄策除了他唐朝还有那一个人叫玄策的竟然是那在印度一人灭一国的纵横奇才王玄策

夏鸿升瞪大了眼睛,历史上的牛人,听闻了无数遍,这会儿竟然见到活生生的真人了,而且还是青少年版夏鸿升心中有些激动了起来,隔着岁月和时空,那些消逝于历史长河中的人,后人只能凭吊与感怀,拿着他们曾在这神州大地上做过的事情津津乐道,如今活生生的人就在眼前,如何能不前去结交

正欲上前搭话,却突然听到后面传来一阵学子们的声音,呼喊着:“山长来了”

围聚着王玄策的一众学子立刻散开,转身恭敬的向颜师古鞠躬行礼:“学生见过山长”

颜师古朝一众学子点了点头,王玄策越众而出,走至颜师古的跟前,恭恭敬敬的长跪下去,说道:“颜师,学生自幼时起至今,读书将近二十余年,自问没有一日不在苦读深思。可是每每夜深难寐,总却心中空洞如同无物,竟不知自己读书是出于何故,内心犹如蓬麻。时至今日,总算是想清楚了,学生真正心中所愿的,非是这儒家的圣贤之道,君子之言。学生真正想要学习的,是”

“五行阴阳开天地,纵横捭阖定生息。诸子百家称世纪,奇门鬼谷俱真经。王师兄有张仪、苏秦之志,欲成鬼谷纵横之才,小弟佩服。”王玄策的话没有说完,旁边传来了一个声音,打断了他。几句话吟出,王玄策的眼中精光大放,猛地转过了头来,惊喜的看着发声的人。

众人也全都被这个声音所吸引了,扭头看过去,却见是夏鸿升笑意吟吟的从后面走了出来,一步步走到了王玄策的跟前,边走边说道:“小弟得知王师兄要走,于是特来相送。诸位学兄竭力挽留王师兄,岂不知: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我等随先生学习知识,就只是为了学习一些这个曰那个云的文章么我等能在书院中进学的时间,又能有多少小弟以为,学习知识最重要的是培养学习的兴趣,有了学习的兴趣,才会自主的去学习,才会终生学习,活到老,学到老。知识是永远也学不完的啊,便是圣贤,也无法全知全能,而圣贤何以超于凡人无他,唯专一耳,数十年如一日专研一种学问,钻研到了极致而已。兴之所致,清风如甘霖,淡水是醴酪,兴之所失,花香却熏鼻,美酒亦毒药。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对知识的学习感兴趣,就会变被动为主动,以学习为乐事,在快乐中学习,既能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这样学到的才能够灵活地运用。王师兄对儒家没有过多的兴趣,执着于此,注定无所成就,不能长久,相反,王师兄的兴趣在纵横之道,专研于此,将来必定又是我大唐的苏秦与张仪。”

此时王玄策的两只眼睛,已然明亮的如同两枚灯泡了,目光灼灼的盯着夏鸿升,被夏鸿升的一番话说的激动不已,若不是有书院众位同窗,和山长在这里,恐怕就要过去拉住夏鸿升大呼知己了。

“夏师弟,你你怎会知道”王玄策不明白为什么夏鸿升会知道自己的心思,明明这些心思想的通达之后,就只有自己一个人知道,连师尊和山长都不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