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796章汉中二事慎思量,羌氐胡人各肚肠(1 / 2)

诡三国 马月猴年 3314 字 10天前

太兴八年,春。

汉中南郑。

李典站在汉中南郑府衙大堂之中,背着手,看着大堂正中的那个席位,沉默了许久。他刚刚和张辽交接完毕,然后今天又是亲自送张辽出城三十里,然后才回到了城中。

从现在开始,李典便是算是汉中的一号人物了。

在阴山之时,他不过是一城之守,而现在,则是一地之主了。

虽然说汉中之地并不能算是很大,并且是属于一个中转的地界,是作为川蜀和长安之间的转运枢纽,但是对于李典来说,却意义重大。

李典缓缓的走上前,坐下,然后将自己的腰背挺直了一些,目光之中流露出了一些难以描述的神色,似乎有些感慨,也似乎是有些欣慰,或许也间杂了一些回忆……

李典第一次要站出来,承担全家全族老小的责任的时候,他还不满十八岁。

曹操治下的军人体系,就李典认知,他是在第三档的。当然,第三档并非是最低的,毕竟还有等外品,瑕疵货……

因为是第三档的,所以李典难以融入曹军的核心体系之中。

若是站在历史巨人的肩膀上往下看,曹操为了打破士族官僚系统挟制,确实是大量吸收了寒门和普通子弟充当官吏,在文管体系当中和士族官僚进行对抗,但是在军伍之中,曹操却恰恰相反,有着非常森严的等级制度。

第一档的,自然就曹氏中军。

这一档之中,包括中领军,中护军,以及骁骑、游击将军。这些原本算是汉代杂号将军的头衔的,因为伴随着曹操势力的壮大而成长起来,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军事结构。简单来说,这些中字头的将军未必能有多么强悍的武力,但是首要条件必然是忠诚。不仅仅是军区副司令以上级别必须是宗亲或者心腹,中下级军官也是有大量的谯沛人。

第二档则是在曹操早期就跟着的募兵。

历史上的五子良将,基本上都是这一档。张郃作为袁氏兵卒的带盐人,于禁接鲍信的班是泰山兵的新话事人,张辽手里捏着吕布曾经的并州军,徐晃摆了杨奉一道成为白波贼新主,乐进则是曹操早期募兵练兵的重要小能手。

募兵制在加上私兵制,使得五子形成了相对的卡位状态,泰山兵只有泰山派系将领才带得动,并州兵也只有并州人才能指使,这使得寒门将领根本晋升不上去。曹操在中后期的时候,不知道是因为意识到了这个问题,还是觉得第二档的将领已经威胁到了第一档,便是开始慢慢的下手了,一直到了曹丕上位之后依旧是打压不断……

当然这种打压,也造成了更为恶劣的后果。

当然这个五子的第二档和第三档之间的界限并没有那么明确,毕竟五子的概念是陈寿提出来的,但是很有意思的一点是陈寿也不认同李典,没有将李典列入五子其中,这似乎也说明了一些什么问题,要不然五子改成六子,算是多大点的事?

第三档的,就是李典等人了。甚至李典还有些被列在了第三档的偏下的位置上。

第三档之中,主要的都是职业军人。大部分都是毫无牵挂的,随时都可以送死的那种,比如历史上的典韦一类的,可以随军作战,但是基本上是不可能单独统领某方面的大军。

这其实也是曹操对于士族豪强的限制……

李典号称能文能武,但是这也正是被曹操所忌惮的。

曹操不希望他手下的兵卒将领,能和士族豪强尿到一个壶里面去,所以第三档的职业军人,基本上就是拦截这些豪强大户的防御线。即便是突破了第三档,也有第二档的五子挡着。最大限度的降低了文官和武将结党的可能。

当然,这不是说李典在曹操之下没统领过军,而是说李典绝对不是曹氏夏侯氏的核心军事体系当中一员,而且作为李典,他也不可能真的抛下李氏家族上下老小,然后跟着曹操义无反顾的去卖命。

在历史上的李典,基本上就类似于于忠心版的臧霸,他既有士族文官的性质,也有地方豪强武将的资本,所以他不被曹操文武两方所完全接纳,完全信任。李典对这一点也很清楚,所以在历史上他自己提出来举家迁到邺城,主动接受监控。但就算是如此,李典依旧没有逃脱被算计的命运,合肥一战,成就了张八百,但是死了一个李曼成。

而现在……

李典长长的呼出一口气。

当下几乎就是他的梦想照进了现实。

文能治国武能安邦,这是大汉许多士族子弟的梦想,李典自然也不例外。

虽然说汉中一地并不能算是很大的地盘,但是至少是一个不算是太小的郡了!

这个汉中郡和当年所谓离狐郡比较起来,相差可不是一点半点了。并且当时曹操让李典担任离狐郡太守的时候也没什么好心思,主要还是为了让李典供应粮草,若是没有一个太守名头,怎么好名正言顺的提要求呢?

曹操确实是敢于用人,但是也同样用得很狠。

相比较之下,骠骑大将军的用人环境,就让李典感觉到了什么才是社团,呃,企业文化……

李典的家人族人陆陆续续的迁移到了关中之后,逢年过节都会收到骠骑大将军特意让人送来的过节礼物和亲笔感谢信!

信中对于李典这一年当中的工作做出了总结和表扬,并且也阐述了关中政治集团的远景和目标,然后再次感谢并期待李典在下一年当中继续努力奋斗,百尺竿头更进一步云云……

这几乎在后世之中被用得烂大街的方法,但在大汉当中可是独一家!

李氏上下哪里受得了这个啊!

据说李典家中的长辈,在接到了骠骑的亲笔信之后,全都感动得哭了,并且专门让人装裱起来,供奉进了族中的祠堂之内。

李典虽然也清楚骠骑的亲笔信不是单独给自己的,也有给其他的人写了,但是怎么说呢,这心中暖洋洋的就是受用。所以,李典就必须,也只能是将汉中治理好,否则别说去见斐潜了,就连见自家长辈估计都是无颜!

思索之间,忽然听闻堂下有脚步声传来。

『将主……』李典的心腹护卫拱手禀报道,『氐人王蒲氏求见……』

李典微微沉吟,便是点头说道,『有请。』

汉中军政,重要的是两个点,一个是上庸,另外一个就是阳平。

上庸是申氏,阳平就是氐人。

上庸的申氏是在地域之内,而氐人则是在阳平关外围。

申氏的问题,其实就是因为新田政引发的问题,暂时不表,而氐人的问题么,则是和羌族一样,是大汉之前遗留下来的问题。

氐族和羌族是我国古代西部两个起源早、分布广、人口众的民族,自商代至秦统一,汉中西部均在『氐』的区域内,后来慢慢的氐人就缩回了山中,南郑一代才成为汉人的定居点。

汉中南郑出阳平关,往西北方向,武都附近,几乎都是氐人。对于大汉的态度,其实氐人和羌人差不多,总体来说是据地称雄,不甘依附,对中原王朝时附时叛。就像是上一次的汉中事件,氐人也是各有心思,在两个氐人王被讨伐之后,其余的氐人王便是忙不迭的表示归顺。

没错,氐人王不止一个,甚至连氐人自己都未必能够清楚究竟有多少个氐人王。似乎对于氐人来说,这个『氐人王』不是常规意义当中的『王』,而是代表了一个较大部落集合体的首领而已。这个首领实力有大有小,大的可能有万人以上,小的或许只有几百。比如这一次前来拜访氐人王蒲氏,就是其中之一。

氐人原先没有什么姓氏的,但是后来就模仿着汉人自己取,或是干脆采用汉姓,除了常见的『王、吕、姜、雷、杨、窦、姚』等姓氏之外,还有一些比较不常见的,『蒲、仇、强、党、要梁』等等。而距离汉中比较近的则是蒲、强、吕、党等姓的氐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