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二十九章 老三篇 十一(2 / 2)

“咳咳咳……我为英俊而死。”麦考尔先生这次依然没有笑场,一口气读了下去。

“却因孤惧难以将息。”(i died for hand,but was scarce adjted the tob)

“……”

听到这一句,现场突然安静了下来。

“直到有人来到隔壁。

他悄声相问:‘你为何在此?’

我诚实以告:‘因太过帅气!’”(when one who died for truth was an adjog roo

he estioned ftly,why i failed?“for hand,” i replied)

“哈哈哈……”

众人不由得再次哄堂大笑。

“‘哦,那我是为了真理’

他说,‘真与美一体,咱们是兄弟!’”(“and i for truth,the o are one;we brethren are,” he said)

“呵呵呵……”

笑声低了下来,众人不自觉地侧耳倾听。

“从此我们一见如故,

从此我们隔墙相叙。”(and ,as ksn t a night,we talked beeen the roos。)

“吼吼吼……”

除了少数几位反应太慢的人之外,几乎所有人都闭上了嘴巴。

“直到苍苔蔓过唇际,

将我俩的名字从世间拭去。”(until the oss had reached our lips,and vered up our nas)

“……”

这下满场寂静,针落可闻!

好吧,这首诗的情况比较复杂,不得不解释一下。

原版叫做《i died for beauty》,直译是《我为美丽而死》,余光中老先生则翻成《殉美》。(注释1)

原作者名叫艾米莉-狄金森(eily dickn),这位高产的女诗人生于1830年,死于1886年。

她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一辈子未婚,而且25岁之后就把自己关在家里过起了宅女……那个修女一般的生活。

艾米莉-狄金森这个名字对于赛里斯人有点陌生。但是美国文学界公认她是美利坚诗歌史上排名第二的大诗人,仅此《草叶集》的作者沃尔特-惠特曼。同时,她和惠特曼一样,算得上是二十世纪现代主义诗歌的先驱。

狄金森女士一生写了将近1800首诗歌,但是生前只发表了七首。其余诗稿被她的堂妹捐赠给了哈佛大学档案馆,而这些诗歌直到她死后才得到世人的关注,陆续地出现在公众面前。

所以这首诗确实已经写出来了,但是1921年还没有公开发表。

很明显,我们的袁大师觉得这首诗太特么适合自己了。

他也不顾了那么多,拿过来把“beauty”改成“hand”就写在自己的“遗嘱”里面了。

于是就成了他的“老三篇”中的最后一首——《我为英俊而死》。

……………………………………

注释1:慕容觉得余光中先生那个版本太过追求直译了,所以自己翻了一下,见笑见笑。余先生的译本放在作品相关里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