政府的户籍,因此也有两套,一套是军户,一套是民户。
这是来元璋所手创的奇特制度,综合了汉的屯田,唐的府兵,与宋的尺籍。
朱八八同志很以此种军民分籍自豪。说:“朕养兵百万,不费国家一钱。”
洪武元年,天下事已经大定,朱八八考虑到如何于胜利以后,安顿庞大数量的军官与兵士。裁减,编遣,复员,都不是好办法。裁谁?不裁谁?编谁?遣谁?复员,复到哪里去?
到农村,农村吃不消。“退伍军人”无田,无牛,无农具,无种子。
于是,朱元璋想出了这个军民分籍的办法,不仅安顿了兵士,酬庸了军官,而且替他自己与他的子孙保存了庞大的军事力量,也就是替大明帝国维持了长治久安的国防军。
兵士,每人赏官田五十亩。条件是当兵到老。
老了或死了以后,由儿子孙子一代一代地继承下去。每代只须有长子一人服役,次子以下作为“余丁”,也就是补缺的兵。
这五十亩田,也要纳税,每亩二斗四升,不运到中央政府或地方政府,而集中储藏起来,作为军粮军饷。
各省最高的军事负责人是“都指挥使”。都指挥使的衙门及其辖区,均称为“都指挥使司”。
这都指挥使司与承宣布政使司、提刑按察使司,并称为“三司”,分别主管一省的军政、民政与监察。
“都指挥使”的地位,不是世袭的。但是,只有属于“指挥使”一级的世袭的“世官”,或考中武科举的人,才有资格被任命为“都指挥使”。
世官共有九等:指挥使、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正千户、副千户、百户、试百户、所镇抚。
这些世官,依照明朝的“军民分籍”的制度,是一种没有封地而有禄田,没有人民而有部队的贵族。
明朝所有文官都要求是科举出身,考中进士才有大官做,考中举人才有中等文官做,如果考不上就算是首辅,阁臣,总督,巡抚的儿子也不能当文官。
但军官反而会有世袭军官制度。一个人因为他父亲是个参将,就不管多不适合当军官都可以十七八岁当参将管一千多兵。这种制度下明朝居然能维持近300年。
每人封一个“世官”,最高的是指挥使,管一个卫,其次有“千户”、“百户”,管千户所与百户所,最小的是镇抚,有资格管一个总旗或小旗。
千户有正有副,百户之下有所谓“试百户”。指挥使与正千户之间,有所谓指挥同知、指挥佥事、卫镇抚,九等。
大军官有功劳的,封为指挥使不够,便封公、封侯、封伯、封子、封男。
这五等封爵,不属于“卫所体系”以内。
都察院和大理寺的世袭差役,也属于这种军户,和锦衣卫,和各地驻军是一样的性质。
韦宝是觉得朱八八太祖想问题挺全面的,只是有些理想化,靠严苛的律法想让官员不贪污,又发放难以谋生的俸禄。
对功臣勋贵,对子孙后代,都考虑到万世之后了,真是操不完的心。
在韦宝清除掉的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差役当中,不少人是世袭的职位,“你把那些世袭差役赶走,他们没有闹?”
“闹了,都不肯走。”林文彪答道:“我说是韦大人的命令,过几日重新安排。”
韦宝嗯了一声,原来是暂时骗走的。
林文彪不安的提醒道:“大人,他们肯定还会一起找过来的,这些差役靠这份薪俸吃饭,一家老小指着这个生活的,都察院和大理寺又不是什么油水很厚的衙门。”
“都察院和大理寺既然到了我手里,咱们的制度实际上就是天地会的制度,天地会不养闲人。”韦宝淡然道:“赶走了想再回来是不可能的了,除非用银子买!一个差役100两纹银!”
呃!
林文彪震惊了,万万想不到韦总裁会说出这样的话来,一个差役100两纹银?差役的薪俸和卫所兵丁差不多,稍微好一些,但是他们一年的薪俸合起来,也不过七八十两纹银啊,京城开销这么大,年景又这么难,吃饭都成问题,哪里有银子买?
“总裁,若是把这个话放出去,怕有人会去告发吧?而且,据我所知,没几个世袭的差役拿的出这笔银子。”林文彪道。
“拿不出来就另谋生路啊!既不做事,也不老实,还拿不出银子,要来何用?”韦宝冷淡道:“敢闹事就关入司狱!闹的凶的就当场宰杀!”
当场宰杀?
林文彪彻底没话说了,咱们是都察院和大理寺,并不是东厂和锦衣卫啊?而且,就算是东厂和锦衣卫,也不敢随意杀人吧?人家杀人之前还要罗列个罪名呢!
“这样做,怕会出大事。”林文彪低声道:“是否……是否……”
林文彪本来想说是否要先将总裁府的人都迁走?先移出京城去,先转移到京城之外的安全的地方去?可是一想,总裁府,总裁秘书处的人虽然重要,可是到底没有总裁重要啊!是不是总裁也该走?但是总裁一走,谁来做官?
林文彪内心不赞成这样做,但不知道如何劝说,也不敢阻挠总裁的命令。
韦宝看出了林文彪的心思,平静道:“不必担心!我怎么说,就怎么做,这一百多人在你手里,怕什么?人人都配发了短弩吗?”
“配发了!除了几名世袭差役只是用刀。”林文彪道。
“嗯!”韦宝道:“这两日,夜里就留下十来个守门的就成,其他人都在白天待命!还有,以后都察院和大理寺的差役合兵一处。”
“是,大人。”林文彪答应着,解散了差役。
韦宝见差役还算像样,九成以上又是从天地会统计署和自己的总裁卫队当中挑选的人,武装力量绝对可靠,等闲千吧人捣乱都不怕,安心了不少。
返回官厅,亲自书写公文。
韦宝现在兼着都察院经历司经历,还有大理寺左寺丞,两枚官印都摆在书案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