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穆之说道:“王裕之算是个比较典型的世家子弟了,不从军,不习武,对兵事一窍不通,但受过良好的教育,文才过人,要写一些公文,诏令,那是手到擒来,他的手下也有些干吏,让他当个郡守之类的,也能胜任。但如果说要他上马管军,下马治政,做个能开疆扩土的兵车刺史,那是肯定不行的。”
刘裕笑了起来:“这么说,他连谢混也不如了?起码谢混也能上阵杀人呢。”
刘穆之正色道:“寄奴啊,要求不要太高了,谢混是因为其父谢琰是世家子弟中难得的能统兵之人,谢家起于将帅,对子侄的军事才能训练一向非常重视,但大晋所有的高门,谢家也是独一无二的,象王裕之这种肯以名士身份来你的幕府中任职,已经是非常难得了。而且在我看来,他也不至于误了你的大事。”
刘裕点了点头:“我确实不指望高门世族中能一下子出象你,象羡之,象孟昶这样中等士人出身的栋梁之才。但只要肯从军报国,为大业出力,就是好事。你帮我安排和王裕之的见面,必要的时候,我要备足聘礼,亲自上门去请他,我知道,士人还是很吃这套的。”
刘穆之摆了摆手:“这个就不必了,这回王裕之来投靠你,本身就是要表明一个主从的态度,如果你去请他,就表明你起码没有在这些高门世家之上,这个态度很重要,所以,让王裕之主动来你这里,然后你表现得客气一点,也就行了。”
刘裕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突然说道:“那孟昶手下的另一位世家子弟是谁,他又是怎么让谢晦和此人投入他的幕府的?”
刘穆之笑道:“是那楚军大将傅弘之的族弟,大晋名臣傅咸的孙子,傅亮。”
刘裕双眼一亮:“就是那个曾经给郗超亲口称赞的神童傅亮?”
刘穆之点了点头:“正是此人,北地泥阳傅氏,乃是西汉名臣傅介子的后代,在后汉黄巾之乱时曾有名士傅燮,忠义无双,赢得千秋美名,其后人傅玄,傅咸等,也是累仕两晋,是著名的官员。傅弘之那一支原来一直留在泥阳老家,后来迁居荆州,虽然同姓傅,但已经没了太大的关系,就象你我五百年前的祖先都是一家人,但现在不算同族。”
刘裕点了点头:“是的,这个傅亮的名声,连我都听过,传说当年郗超与其父亲傅瑗交好,去他家时,他和哥哥都不过五六岁的小孩,郗超派左右突然上前脱掉了他华丽的外衣,而傅亮却毫无可惜之色,仍然不卑不亢地站立,与其号啕大哭的兄长形成鲜明对比,当时郗超就对其父说,你这小儿子将来必成大器。此事在你我初投北府时很有名,这么多年过去了,这个当年的小神童,也长大成人,出来做官继承家业了,只是他原来好像是在桓谦的手下做事吧,我以前还在桓谦军中见过他呢。”